长城小站 ::   您正在浏览:长城保护 〉专题报道 〉走马长城 —— 山西长城保护现状调查

走马长城
图/文:山西晚报 梁保忠 吕国俊 2005.08~11 整理:带刀行者

走马长城(18) 新广武至白草口 :绝壁当关四百年
带刀行者 于2005-11-17 14:22:03发表于长城小站
山西晚报 2005-11-17



内长城由宁武县殷庄入代县,蜿蜒而上恒山余脉勾注山,向东北方向,经大西沟至白草口,然后向东跃上海拔1750米的猴儿岭再折向正北。

到此之前,记者看到一份资料说,从代县的白草口至山阴县的新广武村,有一段7.5公里长的砖砌长城,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保存最为完整。记者欲前往考察,但白草口山势峭拔难于登攀,只好来到新广武。山阴县委的一位同志推荐我找这个村的尹成武,“他是县文物保管所委派去看护这段长城的人”。

30载专职护长城

11月9日,记者在新广武见到了尹成武。他是记者沿路见到的第一个专职长城保护员。

尹成武今年46岁,搞文物保护工作已经30年了。他从小就喜欢文物,初中一毕业就在县文化馆当上了文物保护临时工。1980年,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新广武至白草口的山上整整测量了20天长城。因此,他对这段长城了如指掌。他的工资是“年薪制”,一年400元,由县文物保管所支付。但直到现在,2004年的工资还没发。“平均一天一元钱,供不起两个娃娃念书,就和媳妇在村口开了个小饭店。”尹成武无奈地说。

正与尹成武在他的饭店门口说着话,围过来几个老乡,听说记者要去看砖砌长城,他们都劝别去了,一是路太难走,来回得走四五个小时,二是记者戴着眼镜,上悬崖肯定会晕。但记者执意要去,老乡又说:“那你就先买好干粮,要不中午返不回来咋吃饭呀?”

本来想请老尹一起去看看这段长城,但他家里正好有个急事要办,记者只好独自去登长城。

独立绝壁看长城

从村南顺着长城外侧(西侧)一路往高爬。虽然走长城也爬过不少山了,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费劲过。时令虽是初冬,记者却累得汗水不住地往下流。眼前的长城,有七八米高,因没有包砖,又经风吹雨淋,墙体大块大块地坍塌下来。

走了两个小时,就出现了砖包的城墙,但是只有参差不齐的半截城墙上有砖。又走了一个小时,就看见了通体都是砖的城墙。这里每隔一段便有一个砖券拱门,为长城内外的道口。在口上记者用尺子一量,城墙底宽7.5米,用条石砌的墙基高1米,墙体的包砖厚度也是1米。怪不得这里的长城那么“魁伟”,原来它穿着厚厚的铠甲!

从拱门钻过去,发现墙内侧就是山体本身,缓坡,未包砖,建造者的良苦用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记者用步量了量,每隔120米就有一个砖砌空心敌台。台为方梯形,保存都较完整,大小和左云的镇宁楼差不多。墙基条石竟有21层之高。记者爬上城墙顶,来到一座敌台前,门上刻有“控厄”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在大字的两侧各有几行小字,虽然不太清晰但仍可辨认。匾头刻的是:万历丙午(1606年———记者注)中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匾尾刻的是:兵备副史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嘉轮立。楼内有砖梯可通顶部。站在台顶上,举目四望,东、西、南三面万山重叠,除了山,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北面可以看到远处的大运高速公路如一条玉带从勾注山下的隧道中穿出,向北舒展开去,公路西侧旧广武城四围完整的城墙尽收眼底。台上冷风如箭,真是高处不胜寒啊!

这时已是下午两点,继续往南而行,山坡越来越陡,几成立墙状,长城就“站”在这堵“高墙”的墙头之上。记者手脚并用,“吊”在墙脚之下。仰望,包砖愈加完整,长城也愈来愈显示“原貌”;俯视,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前方实在没有容脚之地了,记者只好目送着长城远去,长叹一声:“长城啊,你一路走好!……”

原汁原味明长城

返回尹成武的饭店,已是下午4时多了。记者问老尹新广武村附近长城的包砖哪儿去了,老尹说:“(上世纪)70年代国家大修防空洞,附近各村都有任务。当时有一条公路直达山顶,社员们开着大汽车上山去拉长城的砖修‘地下长城’。白草口那儿包砖保存得完整全凭地势险要哩!这段长城是明长城最原汁原味的一段,连北京都派人专门来拍摄过,作为修复京郊长城的依据呢!”

据清乾隆年间《代州志》载,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巡抚李景元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从白草口至新广武的这段长城,正是明朝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梁保忠文/图

图片说明:新广武、白草口之间的砖砌长城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相关链接]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05
137